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双凤桥94号
电话:023-68246888
传真:023-68246888
邮箱:admin@youweb.com
您的当前位置: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 科普知识
更新时间:2025-02-23 13:31:48
五金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司长彭斌柏,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总体情况: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校生近 3500 万人。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2019 年 3 月 29 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同年遴选197所院校进入双高计划建设序列。“双高计划”旨在通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时隔五年,首轮“双高计划”进入收官之际。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取得了显著的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怀进鹏部长在2024年提出了“新双高”战略,旨在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建设。这一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提升高职院校和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并通过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整理了怀进鹏部长2024年关于“新双高”建设相关内容的部分讲话摘记,供各位老师参考学习。
5 月 15 日,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在京举行部区会商会议。教育部党组、部长怀进鹏表示,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 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
5月22日至23日怀进鹏部长于福建调研表示,要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
6月14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怀进鹏部长发表博客介绍中国坚持优先发展和优先投入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化为杠杆、以教师为关键推动教育变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理念、成就、经验。
7月19日,怀进鹏部长在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7月23日教育部召年中推进会,怀进鹏部长表示:要聚焦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两个先行先试’,深化职业教育‘一体两翼’改革。
8月1日 怀进鹏部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聚焦破解产教深度融合这一本质难题,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在校企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经济社会与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生态,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体制。”
7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从目标定位、遴选标准、实施方式及任务变化四个方面,对“新双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目标定位。首轮“双高计划”侧重于提升院校的办学条件,而“新双高”将要求院校从注重自身循环发展的小逻辑,转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大逻辑上。
二是遴选标准。新的遴选标准将围绕五个核心维度展开,即社会需求适配度、基础条件支撑度、目标措施达成度、政策机制与投入保障度、建设成效贡献度。
三是实施方式。首轮“双高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直接遴选,“新双高”则要采用地方、国家级联合体、共同体共同参与的联合遴选机制。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提出个性化的申报方案,并自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地方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实际与需求,展开综合评估。
四是任务变化。职业院校要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区域战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大国外交布局体系建设、民生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发展需求。
从“双高”到“新双高”的演进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新的历史时期下,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教育改革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北京象新力作为企业与院校、人才的桥梁与纽带,以计算机仿真(Simulation)高职院校必看:“新双高计划”的新内涵、新标准!、虚拟现实(VR)、物联网(loT)和人工智能(AI)技术为核心,融合知识图谱、生成式大模型、机器深度学习等前沿理论,为院校赋能专业实践教学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从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践创新、师资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度助力院校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与数智化人才培养,积极助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为您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鼎力支持。